转自:大同发布
大同体育史话
任翔宇
引子
更快更高更强,如今又加上更团结。这是人类的共同口号,不分国籍种族性别和肤色;这也是人类的共同密码,突破生理极限、挑战不可能、战胜对手更要战胜自己。
体育源自人类狩猎与生存的压力与挑战,初成于战争与军事的训练和转换,壮大于竞技体育组织性和相关规则的完善,发展于群众体育的蓬勃扩散。
从大同许家窑人遗迹出土的投掷石球,到包括游泳、垂钓等体育运动,已经在上千年前的古埃及盛行,从古代波斯马球和马上长矛比武,再到古代希腊时期军事文化和体育运动的发展相互影响,在伯罗奔尼撒一个叫做奥林匹亚的小村庄诞生了最早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体育运动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每一步前进。
比赛残酷,但是比赛又迷人。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全运会、城运会、青运会、省运会……更遑论大大小小的联赛、邀请赛,每次都是有人欢心有人哭,每次都会是相同结局的冠亚季军,但是每次的剧本都不一样,每次的主角也不一样,每次的记忆刻画也都不一样。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体育运动更能让所有人都尊重规则、同一梦想的了。
大同和大同涌现出的运动员也许只是人类进程和世界体育发展进程中的沧海一粟,但是这每一粒粟,都是挑战纪录、追逐梦想的种子,既成长,也继承,更传衍。2023年,大同市再次迎来山西省运动会。盛会当前,当好东道主,回顾披荆斩棘路,大同体育迎来这个世纪的重要节点。
第一回
沧海遗珠片羽心存
峥嵘岁月独具风流
体育是什么?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可分为竞技与群体,也可分古代与现代,可分为大众体育、专业体育、学校体育,也可分为娱乐体育、竞技运动和医疗体育等等。时至今日,体育已经不仅仅是体育活动,更扩张为体育产业。
现代体育传入大同,可追溯到20世纪初,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然而,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对于体育运动,从规模、参与人数、认知度和影响力等诸方面来衡量,都是微乎其微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同的体育组织规格极高,市长兼任体委主任。1950年5月4日,首届大同市人民体育大会在当时的北门外体育场隆重召开。其后,每年举办1次,至1953年共举办了4届。
北门外体育场有官名,叫做人民体育场。
人民体育场旧址在北门外操场城,清代为驻军操练之地。民国时期废弃,只是偶尔举办一些武术比赛。新中国成立后,辟为人民广场,面积约180000平方米,1950年改建为综合性人民体育场,内设田径运动场、足球场、篮球场和排球场。看到这儿,可能很多人会比较蒙,操场城有这么个地方?其实只要是老大同,稍作思考就能方量出大概位置。人民体育场的范围包括后来的体校运动场、体校、城区少体校、城区十九小、大同九中、大同铁一中等等,也就是如今平城中学往西一直到武定路的范围。人民体育场本身就是校场,又按照专业场地改建,所以同年5月4日就举办了大同市首届人民体育大会。1954年,再次对运动场进行整修。修筑了简易看台,并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维护。这里也是大同最早出现专业田径、足球综合运动场地的地方。后来,把北角辟为射击场,还平整了场地东西两面城墙改建成梯形看台共13层,加上原有看台,共可容纳观众15000余人,这个规模,在当时来说,已经相当可观。
1960年,西门外的新体育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后,人民体育场不再进行重大比赛。田径场西侧先后修建了城区十九小、城区少体校、市军体校、大同九中等,只留下一块田径场地和射击靶场,供附近学校和群众上课、训练,进行一般性体育活动和比赛。人们习惯上改称为北门外体育场。
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同体育运动、体育工作的特点就是高度集中,并带有时代特征。那时的组织机构是综合文教和工青妇等部门在内的委员会——大同市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项目除现在常见的田径、武术、足球、篮球和乒乓球等球类项目以及围棋、象棋等棋牌项目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如无线电、航空模型、跳伞、滑翔和摩托车等军事体育项目;市级比赛活动多、参赛人数多,最高时一年举办90多项次比赛,仅一次篮球比赛,就有50支左右的队伍参赛。
那时的比赛场地设施相当简陋,西门外的灯光篮球场(上世纪末已拆除)算是当时体育场馆的“颜值担当”。如今,在西城墙的正对面,紧挨着华林新天地有一个快捷酒店,从那里往西的一大块地方,就是这个曾经的市体委灯光球场,也是很多人口中的体校体育场。1971年,由市体委自筹资金、自行设计建成的有看台的灯光篮球场,外设灯光篮球训练场两个。球场占地面积2345平方米,看台下房屋建筑面积540平方米。看台为青砖水泥结构,最大容量4000余人,有电动计时设备,这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是非常先进的场地设备了,主要承担市级以上的比赛和进行专项训练。由于该处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建成并投入使用的10余年里,场外两块灯光篮球训练场和西侧小足球场为广大群众进行篮球、足球、武术、羽毛球等运动提供了很大方便,利用率极高,是全市群体活动的中心。
20世纪70年代末我还在一中幼儿园玩耍的时候,阿姨们会在天气好的时候带我们来这里看比赛,虽然看不懂,但是有印象。1983年4月,这里划拨给工商行政管理局改作集贸市场,那个时候一毛钱一支的塑料皮筋枪,两毛钱一支的塑料小水枪,我都是来这里买的。1987年,陪着小伙伴来这里买那个时代莫名流行的大裆裤时,里面的球场已经不让进了,原因是看台出现裂缝,存在安全隐患。后经部分修整,也仅供一般训练比赛用。再后来,这里建设了老年活动场地,随着城市更新的进程,这个灯光球场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些上世纪的资料与趣话,除了我个人的记忆碎片,大多来自我的一位老大哥姬斌提供的史料。姬斌是老体育人,也是话极多的老大同文化人,是我非常敬重的老哥,在这里向已经退休的他鸣谢致敬。
那时的训练设施比较差,我市最早的三集中体校——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现已更名为少年儿童体育运动学校)、市军体校(现已并入市体育运动学校)设置的运动训练项目加起来也不过是三五个。原雁北地区更是分散在一两个县里设置项目搞训练。但是从那时就贯彻执行的“三从一大”,即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的训练原则,到今天也是行之有效的,当然,现在还要加上科学训练这一条。那时大同培养输送了一批优秀运动员,如女子铁饼运动员高玉葵,在第七届亚洲运动会(1974年在伊朗德黑兰举办)上勇夺金牌;女子自行车运动员许蓉珍,获得过亚洲锦标赛的冠军,在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上摘得1枚金牌;男子自行车运动员才锦华,在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上夺得2枚金牌;武术运动员武元梅、射击运动员王克勤、射箭运动员陈秀阁、跳伞运动员雷同贵等,都曾在全国比赛中摘金夺银,或创造全国纪录,颇有影响力和知名度。(未完待续)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